來源:泉州鯉城南方醫院點擊:次
“中耳炎”實際上包括有幾種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有二種,即非化膿性中耳炎與化膿性中耳炎,癥狀各異,治療也不同。
一、非化膿性中耳炎
非化膿性中耳炎,也稱為分泌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中耳積液等。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氣壓急速改變(如乘飛機)、鼻與咽部疾病等引起。主要癥狀有:
1、耳內阻塞感:自覺患耳內脹悶阻塞感,當噴嚏、擤涕、捏鼻鼓氣后有片刻好轉。
2、自聲增強:即自己講話的聲音在耳內響聲較平時增強(自己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而講話時,就會有自聲增強的感覺,可以體驗一下)。
3、聽力減退:常有輕度至中度聽力減退;電測聽檢查一般為傳導性聾,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后可呈混合性聾。
4、耳鳴:部分患者可出現耳鳴,或耳內“吱吱”聲,或聽外界聲音時可在耳內產生共鳴聲;或在捏鼻鼓氣時,患耳內出現尖鳴音或“汽過水”響聲。
5、耳內疼痛感:主要見于急性期,少數患者可出現,但多不嚴重。
6、耳部一般檢查:屬于急性傳播疾病程時,可見鼓膜稍微有充血,或見中耳內積液體征;慢性傳播疾病變期可見鼓膜內陷、混濁等。
7、聲阻抗檢查:多有鼓室壓力B型或C型改變。
8、鼓膜穿刺抽液:如果存在鼓室積液,鼓膜穿刺時可抽出液體。積液多者,在擺頭、以足跟蹬地時,可有耳內水響聲。
臨床上,非化膿性中耳炎也常見于兒童患者。由于學齡前兒童一般不會主訴,凡有腺樣體肥大者,宜做聲阻抗檢查以明確有無非化膿性中耳炎。
此外,對于單側中耳積液經反復中耳穿刺而仍然發生積液者,應進一步檢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癌。
二、化膿性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須分急性與慢性。
(一)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以兒童多見,多因為上呼吸感染、鼻與咽部疾病或哺乳方法不當所致。其主要癥狀有:
1、耳痛:病初起即有耳深部疼痛,逐漸加劇,可伴耳鳴、耳悶與聽力下降。嬰幼兒患者由于不會主訴,耳痛時主要表現為哭鬧不安、搖頭抓耳。耳流膿后則耳痛銳減。
2、耳內流膿:中后期可出現耳內流膿,開始時為量多色黃,以后漸轉黃白或白色,量或多或少。
3、發熱:部分患者在發病早中期可有全身發熱或高熱。嬰幼兒患者病情較重者,可伴惡心、嘔吐、腹瀉或抽搐。
(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往有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病程超過8周。
1、耳內流膿:耳內流膿時作時止,或持續不已,量或多或少,并見鼓膜穿孔。
2、聽力減退:聽力減退,多呈傳導性聾,病程長者或為混合性聾。聽力損失一般在輕度或中度。
3、臨床分型:按病變可分為三型。
⑴單純型:①耳內經常流膿,呈粘液性或粘膿性,量多少不定,每于感冒后增多。②鼓膜緊張部中央性中、小穿孔,鼓室粘膜腫脹,增厚。③耳聾多為輕度傳導性聾。④X線或CT檢查可有乳突氣房模糊,但無骨質破壞與聽骨鏈壞死。
⑵骨瘍型:①經常性耳內流膿,量一般不多,味臭。②鼓膜呈邊緣性穿孔或大穿孔,鼓室內可有肉芽或息肉。③有較重的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④X線或CT檢查見乳突有骨質壞死或聽骨鏈破壞。
⑶膽脂留型:①耳內分泌物量少而有特殊惡臭。②鼓膜有邊緣性穿孔,從穿孔處可掏出豆渣樣膽脂留物。③有較重的傳導性聾或混合性聾。④乳突X線或CT檢查可發現有乳突膽脂留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