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州鯉城南方醫院點擊:次
午后的片刻閑暇
許多白領都有飯后出去走一走的習慣,從寫字樓前的草坪,一直逛到距離500米的商場,俗稱“遛一遛食”。但有個問題其實不少人有分歧,究竟是“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還是“飯后不能馬上運動,可能會引起闌尾炎”?有一個模棱兩可的說法是,飯后不能立刻劇烈運動,劇烈運動可能會使食物殘渣“顛起來”,甚至進入盲腸導致闌尾炎,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并沒仔細想兩種觀點背后的邏輯,畢竟我們只是不想把吃得飽飽的肚子像一個麻袋一樣堆在椅子上,我們只想安靜地做一個漂亮的瘦子,何況現在還沒必要想過活多久這種遙遠的問題。
此時距離剛進食不到1個小時,我們的胃正在努力處理掉吃下的食物。在你吃下食物后的5分鐘,胃開始蠕動,盡力研磨、攪拌胃內的固體食物,并促進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同時,你的胃努力將食物推向幽門(胃與十二指腸相連的部分)。此時的胃壁就像一張在風中抖動的絲巾,胃壁的波動從胃中部開始,蠕動波的波幅和速度由小到大,接近幽門時會形成一個較強的收縮環,將部分食物推入十二指腸。胃排空的整個過程大約持續4小時以上,脂肪的排空速度最慢,其次是蛋白質,最快的是糖類(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肉吃多了不容易餓呢)。
飯后百步走
而由以上的過程可以看出,飯后立刻運動與否,其實與食物是否在胃腸里并沒有太大關系,因為我們不可能飯后4小時開始遛彎。因此,即使科學家還沒有對飯后運動做太多的科學研究,但我們從常識來判斷,所謂劇烈運動后,容易導致食物殘渣顛起來進入闌尾的說法,其實也有點無厘頭。闌尾位于人回腸和盲腸的交界部位,內部分布著大量淋巴組織。再說的通俗一點,闌尾大致位于小腸和大腸的交界處,而食物經胃排空就需要4~6小時,更不要說通過小腸后需要6~8小時。飯后半小時內,無論你的消化系統如何努力,食物也來不及掉進闌尾。而我們反過來也可以想明白,如果劇烈運動可能會使闌尾進入食物殘渣,那最危險的時間是飯后4~8小時(即我們中午12點吃了飯,下午4點去打一場羽毛球是非常危險的行為),而這顯然與我們的常識不符。同理,如果飯后運動可能導致血液從消化系統流向骨骼肌,導致胃腸不能正常工作,那我們在飯后4~6小時(胃排空時間)都不能運動,這顯然與常理不符。
但確實飯后不宜立即劇烈運動(注意劇烈二字),理由是劇烈運動帶來的物理刺激。首先,飯后劇烈運動可能加重內臟重力牽拉,引起不適。我們在剛剛飯后時,胃部像一個袋子正裝滿了食物,劇烈運動可能引起臟器在腹腔內活動幅度加大。而我們的內臟器官,尤其是消化系統,都是通過韌帶和系膜固定在腹后壁的,這就像幫助固定袋子的繩子。而活動幅度加大可能劇烈牽拉系膜和韌帶,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引起疼痛;就像在空中來回抖落一個裝滿大米的袋子,繩子所承 受的牽拉力量遠大于一個空無一物的袋子。其次,飯后劇烈運動可能 引起胃腸扭轉。尤其餐后在做需要身體前俯和旋轉的劇烈運動時(例如跳舞、打棒球等),是一件很危險的事。腸扭轉是腸管的某一段沿著一個點旋轉而引起,就像一個膠皮管突然折了起來。顯然可能導致突發性的不適感,并影響腸道血液循環。如果這個扭轉比較嚴重,腸 道不能通過自身的彈性等迅速回復原來的位置,則可能由于血液循環中斷而造成組織壞死,這也是機械性腸梗阻里非常危險的情況之一。最后,飯后劇烈運動可能引起腸胃痙攣。盡管能引起胃腸痙攣的原因有很多,發病的機制也不明朗。但從實際案例來看,飲食或其他外源性的刺激,包括過飽的飲水、冷空氣刺激、食用冷飲、吃下不易消化 或容易產氣的食物(如黃豆、肉類等),都可引起腸胃痙攣;而我們剛吃下去食物,要比消化一段時間后的食物粗糙一些,劇烈運動帶來的食物與消化系統黏膜的碰撞或其他外源性的物理刺激,與食物本身帶來的刺激相互疊加加強,可能是胃腸不適感的重要原因。
同時,另一種情況我們往往忽略,飯前運動其實也不宜劇烈。運動有益健 康已深入人心,但白領往往難以有專門的時間運動,又顧忌“可能出問題的闌尾”,于是很多白領選擇了飯前運動。約兩三個同事,去打一場酣暢淋漓的籃球。畢竟忙碌的一天只有中午有點時間,中午再不運動,可能這一天都沒機會了?墒沁@卻是典型的空腹運動,非常容易造成低血糖發作,對糖尿病患者尤其嚴重,大大增加運動的風險。即使你是一個健康人,空腹運動也有可能沖擊人體的血糖調節系統,雖然沒有足 夠的科學證據,但長期來講可能有風險。畢竟我們空腹的時候選擇了運動,在血糖低的時候進一步壓榨身體;而在運動完立刻要去吃飯,在血糖調節系統忙于釋放肝糖原時,迅速提升血糖。這一來一回,加大了血糖的波動,而人體的血糖調節系統職責是讓血糖波動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這顯然增加了身體的負擔。